本文转自:日照日报
以“育生·育师”明向,以“循环·共生”聚力,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
用创新之策 写育人之诗
全媒体记者 黄建玲
教育为基,教师为本。近年来,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始终聚焦教师队伍建设核心需求,以“育生·育师”为导向重塑教研价值,以“循环·共生”为框架重构教研体系,破解教师发展瓶颈,推动区域教研从行政附属型向育人驱动型转型,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为搭建教师成长“高速路”,日照经开区以“育生·育师”为核心理念,通过“理念引领—机制筑基—协同提质—效能转化”四阶实践,推动教研从“行政主导”转向“育人本位”,构建起内外联动“循环·共生”的教师成长体系。
其中,“双循环驱动”策略实现了全域激活,外循环以区教育主管部门为主导,以制度为引擎,区域统筹构建教研共同体,通过跨域协同、专家引领聚焦“学习力—研究力—教学力—评价力”开展精准主题研训;内循环以学校为单元,聚焦校本实践与教学改进,学科组、备课组、名师工作室各司其职,结合技术赋能优化教学过程,内外循环双向赋能形成“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动态优化”的教研生态,近三年区域优质课程资源共享率提升至90%,有力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在此基础上,日照经开区制定全区《“联学共研”实施方案》,成立“教育智库”,纵向组建17个全学科教研集群,横向建立32个跨校项目共同体,实现全区教师参与率100%。创新的“轮值主席校”机制让各校轮流主持教研活动,形成“资源输出—经验借鉴—协同改进—成果反哺”的良性循环,体育、科学等学科创新育人模式还被《人民日报》、山东教育电视台专题报道。
同时,“三维四阶五型”教师分层分类培养模型精准发力,“诊断—培养—激励”三维定位发展瓶颈,按“适应期—提升期—突破期—引领期”为“新任—新秀—骨干—卓越—专家”五类教师定制成长路径,新教师“135 强基工程”与骨干教师“1+N 领航计划”并行,使区域教师平均专业发展周期缩短2.6年。
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日照经开区积极借助数字赋能,拓展教师发展“新维度”。一方面,依托教育云平台汇集62.9万份教案、1.6万节微课等海量优质资源,实现资源互通,同时借助平台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教研,组织新课标解读、精品课例观摩等线上培训活动,打破时空限制,拓宽教师学习渠道;另一方面,成立虚拟教研室,与上海、杭州等教育先进地区建立合作,通过线上研讨、同步课堂实现优质教研资源跨域流动,近三年已有1100余人次参与跨域教研,教师教学视野与专业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一系列教研创新举措的落地见效,让日照经开区教师队伍专业素养显著提升,也彰显出区域教育发展的“新成效”。近三年,日照经开区26人获评省、市级名师,31项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省教育学会规划课题等成功立项结题;1人获全国优质课一等奖,1个案例入选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交流活动典型经验名单,11个课例入选“省部级基础教育精品课”。
如今,日照经开区区域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多次承办国家、省级教学现场会,相关经验还在省基础教育乡村教育振兴学术论坛等平台分享,这份以教研创新为笔、以教师成长为墨书写的教育答卷,不仅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更让“育人生辉、教泽绵长”的美好愿景,在这片充满教育热忱的土地上悄然绽放。
金御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